我,一个讲故事的人

期次:第402期       查看:11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作为一名记者在邵阳城市报社工作两年的经历,以及他在新闻写作方面所经历的困惑和成长。他讲述了自己采访的故事和成长过程,并分享了他对记者工作的理解和感受。

王萱

《邵阳城市报》记者 文学院 2017级汉语言文学2班 毕业生

五月的风传来夏日来临的讯息,似乎也回响着 2021 年那群少年的青春宣言。从邵院毕业 3 年,从事新闻 2 年,目前我在邵阳市广播电视台的邵阳城市报社工作。

前辈说记者是讲故事的人。于是,我用完的 5 本采访本里记满了故事,唯独缺了自己的,这次我也讲讲自己的故事吧。

汉本生不当老师 做记者?

毕业后我考研二战失败,紧接着就是准备教师编的考试。为什么要去考老师?我不知道,可能是班上同学都去当老师了,晚一年面临社会风雨的我就逃避性地去选择一条大众之路,想着少一些试错成本吧。喜不喜欢当老师?我也不知道。

空想、徘徊……那是我相当混乱的一段时光,但也先动起来,走走看呗。

2022 年 3 月底,备考焦虑的我收到学妹转发的一条招聘消息——邵阳广电招记者。记者?我从来没想过的职业。但发来时离报名结束只有 1 小时,没犹豫,整理简历发过去先。

抱着体验的心态过来笔试、面试。回去后,一周、两周都没信儿,猜想应该是没过。结果五一假期一结束,我接到录取电话,让尽快过来报到。这通电话终结了我的迷茫,这第一份工作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上岸”呢?

从无业游民变成见习记者了,我可兴奋了。在大学部门里我是干宣传工作的,写过推文、拍过照。命运的齿轮从那时候开始转动,这回真成记者了,朋友们都感叹我这冥冥之中的缘分。

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茫然,我是汉本生,我既没系统地学过新闻的理论知识,也没正儿八经地写过一篇严格的新闻稿件。记者,该怎么干?

在田间街头找故事 听故事

广电有很多下属频道,融媒体、广播、电视、报纸都有。因为写作不错,我被分到了报社来锻炼。

刚去的那几天,领导让我看看报纸文章学习一下。就过上喝茶看报的理想生活了?哈哈哈,并没有。而我发现看报纸也是个大学问,到底要看文章的什么东西?当时我一天看下来,就只是一个读者多知道了几件新鲜事,对新闻写作并无增益,没找着门道呢。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我接到了第一个选题——走访疫情解封后的城市烟火。确定好文章框架,我就开启“街遛子”模式,把市区的商超、饭店、电影院、游乐场所等走个遍。我把与路人的眼神交汇视为可进攻的信号,找准机会向路人街采,尬聊几句哈哈哈。

素材搜集够了,就要开始写了。讲故事嘛,一段一个小场景或者小故事,突出现场感和真实感,这是当时的主任教的。就这样我的第一篇作品出来了,不尽完美。但从此我稍微摸到看报纸的门道了,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看大小标题、结构,再是叙事方式等。

故事从哪来呢?答案是从基层里来。办公室里看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都是鲜活的素材。这就要讲记者的眼力和脚力了。

我们报社以特刊见长,推出过两会、二十大、旅游发展大会等特刊,采编部往往倾巢出动去各县市区采访,于是邵阳市的 7 县 2 市 3区我都去过了。在洞口雪峰山下听橘农讲雪峰蜜桔的故事;在城步听嘹亮山歌、喝酥香油茶;在隆回看花瑶妇女挑花、滩头人民做年画……这些故事,得去现场听。

讲好故事不简单

讲故事是考验记者的脑力和笔力,就涉及到语言文字的应用,这可是门大艺术。虽是我的专业,却也未有半点松懈。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和获得的过程。

故事感和现场感是叙事时要重点拿捏的点,怎么做?就是网上很火的那段文字:“你要写什么,就不能只写什么。”比如,你要写她工作忙碌,不如写她还未来得及拧盖的化妆品散发淡淡香味。其次,动作、神情、环境等描写也能给故事增加几分生动。

若是人物报道,就要在丰满人物形象上下功夫,并且要“写什么像什么”,那就要从横向、纵向多挖掘。今年 3 月,主任带我一同采访湖南省道德模范张晓军,他火海中勇救抗美援朝老兵,不幸受伤导致左眼球摘除,自掏腰包一万多元,婉拒补偿。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他见义勇为是偶然还是必然?救人失明为什么不要补偿?是自己决定的吗?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承担吗?我们抓住这些矛盾点去挖这位英雄的故事,加上亲邻好友的讲述,我们窥见一个有血有肉、见义必为的英雄形象,收获颇丰。

行文至此,两年的光景翻涌闪动,没有很多盛大和斑斓,更多是细碎与笨拙,这行有苦有乐,而我行行又迟迟地走到了这,感谢一下一路打怪升级的自己吧,永远在路上的记者小王。还有,想念那年夏天李子园的我们!

“看见张晓军到来,张生水赶忙靠了上来,嘴里不停地嘀咕着,满脸的皱纹瞬时舒展开来,这是亲人之间才有的亲切。 “张晓军现在经常来看望他!像‘亲儿子’一样。”张生水的保姆告诉记者。 “他 90 多岁了,儿女不在身边,以前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他家看看,睡前也要去看一下,现在虽然有了保姆的照顾,但是习惯很难改变。”

——《平民英雄张晓军》(邵阳城市报 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