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记者的成长之路

期次:第402期       查看:16

李洪夜

《邵阳日报》记者 文学院 2019级新闻班 毕业生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入职第一天,我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顿时心头一颤,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取代记者,记者究竟是什么,世界上还需要记者吗?刚入职的我,就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疑惑和不确定性,感觉随时面临着失业、随时可能被人取代。

如今,入职将近一年的我再回首,对于记者这一职业,我也从“疑惑”渐渐变成了“获得”。

2023年7月中旬,我正式入职邵阳日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可能因为部门主任出差的缘故,在办理完入职手续后,我便在办公室坐下了,这一坐就是一周。一周期间,没有人布置任务,我陷入“无活”可干的尴尬境地。

一周之后,主任出差结束,我以为终于可以有活干了,可以外出见见世面,不用再坐办公室了。正当我欣喜之余,主任却在群里安排我们每位新人,每天必须要报选题。我这才发现,原来记者不是被动地等活来找你,而是自己主动找活干。

幸运的是,我报的第一个选题,八一建军节视频策划顺利通过,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正式采访任务。撰写脚本、与采访对象提前取得联系、准备好采访设备……在经过前期大量准备工作和现场实地拍摄后,我与摄像老师顺利地完成了此次拍摄。

此后,每天报线索、想策划成为了我的主要任务。“立秋可以出一篇推文吗?”“中国医师节从视频方面可以这样做,从图文方面可以这样做。”“教师节从这个角度来写,会不会更好一点。”经过了几个月的报线索、选题训练,我逐渐把自己从单一、固定的节假日策划抽离出来,开始追求更深度、更有意义的新闻。

在校门口,有一对听障人士摆摊卖车轮饼。学生时期,每逢他们出摊,我都会和室友买上一个来吃。8 月的某一天,我在校门口闲逛,照常买了一个车轮饼来吃。当我咬下去的那一刻,灵光一现,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关于“无声”摊主的报道,深度挖掘一下他们背后的故事。之后便有了《“无声”小摊,活出“有声”精彩》这个视频。视频发布之后,有人留言为他们点赞、给他们鼓励、称赞他们的东西很好吃。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做记者的意义。

还有一次,我了解到邵阳市小动物协会一直坚持照顾流浪动物,给了小动物们一个遮风蔽雨的家。此后,便通过抖音联系到了该协会的会长易智琴进行了采访,写出了《让爱生长,“毛孩子”不再流浪》稿件。我虽然不是邵阳人,但是通过记者这个身份,了解到了许许多多邵阳人的暖心故事,让我更爱这个城市,也更爱这个职业。

再后来,我也在尝试写深度报道。根据当下热点新闻事件,探寻邵阳本地情况。比如,《被年轻人抛弃的 KTV,还能“唱响未来”吗?》《快递新规,多方有话说》等深度报道。这一年来,再出发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当我去采访邵阳汽车北站关停的原因时,因为采访对象、采访深度等各种原因而止步。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进行热点追踪、舆论监督、与不同人物对话、探寻媒介融合,用文字记录邵阳、宣传邵阳。如今,在面对“人人都是记者”的困惑,我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人人都是记录者,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记者。正如同人人都能炒菜做饭,但厨师的职业依旧不可替代。在面对新闻时,我们不仅仅是对新闻本身进行报道,我们有监督、有反思、有评论。

在假新闻层出不穷的当下,社会更需要官方媒体的发声。作为官媒的记者,必须守住报道真实性底线,对事实认真核查,对疑问多问几遍。如若不然,容易在追求流量过程中,落入“虚假新闻”陷阱,发出格调不高的稿件,损害自身公信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新手记者,我会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的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文字处理能力,及时更新、掌握新媒体技术,维护新闻深度、广度与温度。

“读书,是一件有“结果”的事。

葛正祥告诉记者,忧郁的时候,他读《离骚》,感受屈原在逆境中的不得已。高兴的时候,他读李白的诗句,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乐观。“生活的不解与困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所以,读书永远是一件有意义、有结果的事情,在无声中给予我滋养。””

——《每次读书,就是一次“播种》(邵阳日报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