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新蓝图 开启新征程 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邵阳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期次:第347期    作者:彭希林(2021年4月28日)   查看:84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邵阳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大会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决胜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实施治理能力提升、教育质量提质、科技创新攻坚、高端人才汇聚、大学文化引领、幸福校园打造“六大工程”,各项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展现新作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学习教育为抓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切实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落实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完善二级党组织会议和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党支部“五化”建设合格率达 100%。学校在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连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涌现出一批省级以上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委统筹指挥、科学调度、从严管控下,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全体师生员工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坚持突出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与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联合举办处级干部培训班,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驻村帮扶 4 个贫困村脱贫,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政治生态不断优化,先后两次接受省委巡视组巡视,以巡视整改为契机,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问题整改,作风和纪律建设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统战工作、综合治理、离退休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程建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主体性教学改革模式被光明网推介。设立新时代新青年新思想研习中心,获批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坚持和完善校领导接待日、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制度,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学风建设工程”“和园工程”“展翼计划”“先锋工程”等校园品牌活动,深入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三全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 次获评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获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1 个学院获批全省“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易班网建设试点高校,易班共建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教育教学取得新成绩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教育部“新工科”实践项目 2 个、“新农科”实践项目 1 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9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成立 5 个产业学院,积极探索符合校情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成效明显,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 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5 门,推行课程重修制。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应对疫情危机,实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2 项。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实施“校企双项目承载、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新模式,新增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省级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共 10 个。继续教育办学渠道不断拓展。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考研率稳步提高,获国家与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奖800 余项。五年来,培养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 3 万多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 2 万余人。

学科专业、学位点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应用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分类发展,学科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 6 个。扎实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新增本科专业 8 个、获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4 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个、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7 个。会计学、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等 3 个专业在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进入 A 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高质量通过国家验收。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引凤工程”“名师工程”“新苗工程”“双高工程”,鼓励和资助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深化人事管理、绩效收入分配、职称评聘、人才引培、表彰奖励等制度改革。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省百人计划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 121 创新人才工程专家、二级教授、资峰学者共 23 人;博士数达到 452 人(含在读),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内外多校学习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大幅提升,制约学校发展的博士人才数量偏少的瓶颈得到有效破解。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收获新成果。推进科研攻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9 个,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929 项,其中国家自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7 项,发表科研论文 5600 余篇,出版专著 174 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147 项,获得专利 762 项。学报(社科版)被确定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社科和自科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期刊、省十佳社会期刊。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实施“双百工程”,组织 100 名博士教授,服务 100 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召开两届邵阳学院服务邵阳产业发展科技合作项目对接会,与 10 余个县市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 1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项目合作协议,项目签约资金达 4000 多万元;推广转化科技成果 1400 余项;派出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技人员等 2000 余人次。成立邵阳学院“邵阳红”农产品公共品牌研究院、南山国家公园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充分发挥邵阳学院智库作用。校地互动不断深入,邵阳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支持我校建设经费1000 万元。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附属医院门急诊人数达 395.11 万人次,出院病人数达 29.76 万人次。

国际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老挝等多个国家 10 余所海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籍教师 16 人,两人成功申报湖南省“海外名师”项目;教师出国留学攻读学位 200 多人、出访交流 30 余人次。新增和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 1 项,出国留学和出国研修学生 30 余人,来华留学生达 70 余人。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筹建合作院校。

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新建项目投资约1.8 亿元,新增竣工面积约3.6万平方米;完成工程实训楼和 4 栋学生公寓建设,完成报告厅、学生宿舍、体育场馆、校园道路提质改造和校园围墙合拢等多个民生项目;学生宿舍、明德楼教室、食堂、图书馆自修室等全部安装空调;大型仪器设备和馆藏图书数量持续增长。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新增 2 个校园警务室,“平安校园”创建通过验收,校园环境和谐稳定,学校被评为省高校文明校园、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教职工福利和离退休老同志待遇不断提高,教职工人均收入增长 58%。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附属第二医院建成临床教学儿科综合大楼并投入使用,获批国家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治理体系得到新优化。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学术委员会规程、理事会章程、教代会等基本制度,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以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为目标,优化目标管理考核、干部考核评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党务校务公开、科研经费报账流程、公务用车管理、会议议题申报、无纸化办公等,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广大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讲大局、讲奉献,同向同行、共克时艰,办成了许多大事难事。邵阳医专整体并入,对学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学校被列入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标志着学校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举办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暨纪念建校六十周年活动,全面推进开放办学,汇聚校友和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2019 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充分展示了师生员工爱校护校的精神风貌。附属医院的 24 名医务工作者不畏生死、英勇前行,驰援湖北黄冈,为全国抗疫贡献了邵阳学院力量。学校发展的实践证明,广大师生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我们要永远牢记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师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五年来的工作历程,令人难忘。五年来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悉心指导下,在邵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支持关心的结果。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为学校发展奉献智慧和汗水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全校共产党员、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和广大师生员工,致以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必须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我国大学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只有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才能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只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回答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必须坚持学科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加快“双一流”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

必须坚持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要紧密对接国家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准确、科学地确立战略基点,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凝练特色、巩固特色,以特色追求区域不可替代性的优势。

必须坚持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强校之本。大学乃大师之大,非大楼之大。只有把教师作为办学第一资源,确立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建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

必须坚持集约原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面对资源有限的制约,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资源分配要服从服务于学校整体战略,确保学校重点工作。要通过制度创新盘活现有资源,挖掘新的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必须坚持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秉承以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听群众呼声,尊重校情民意,积极回应师生员工所思所想,尽力满足师生员工所需所盼。

在全面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与广大师生员工的美好期待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创新体系及能力较薄弱,如高水平人才队伍、创新团队、成果与转化数量不足等;三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特色还不够鲜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都必须在未来工作中重点解决和持续改进。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未来的发展战略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

我们面临的发展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之间的优势竞争加大,这是我们所处的最大环境,也是最大的挑战。但我们要更加辩证、更加积极、更加全面地认识这种大变局,既要看“形”,也要看“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国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教育来说,总的目标就是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省情看,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并提出“三高四新”要求,为湖南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湖南省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提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同时,邵阳市将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高质量建成“二中心一枢纽”。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迫切需要优秀人才。从校情看,邵阳学院建校六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为实现发展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无论是建成教育强国,还是服务省市发展战略,高等教育都应该而且必须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既是对高等教育质的需求,也是我们发展的新机遇。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这一代邵阳学院人肩负着建成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将“学院”更名成“大学”,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历史重任。全体师生员工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未来的发展战略。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把邵阳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早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我们作出如下战略部署:坚持以“大局为先、质量为先、民生为先”的“三先”战略思维;坚持“2023 年升格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30年前升格为‘大学’、2035 年前升格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三升”战略步骤;坚持“建设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标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构建高效能治理体系、创建高品质和美校园”的“六高”战略举措;简称为“三三六”战略。实施“三三六”战略,这是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考虑形势和任务,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好湖南“三高四新”和邵阳“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点所在、希望所在、潜力所在、责任所在。

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动服务好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和邵阳“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大力实施“三三六”战略,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提质、科学研究创新、人才队伍引育、全面开放办学、综合改革攻坚、文化培根铸魂、幸福校园创建“七大计划”,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的重点任务是: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围绕建成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准确把握两个重点。把握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把握好“双一流”建设这个关键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确保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建设取得新成绩。努力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办学层次新突破。实现申报硕士授予权单位指标高质量达标争先,确保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二是办学成果新突破。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和师范教育,力争获得 10 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突破;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生物与医药等技术提升,力争获得 15 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实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重大突破。三是服务能力新突破。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打造 10-15 个在全省和全国有影响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三、大力实施“七大计划”,决胜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未来五年,我们要大力推进“三三六”战略,全力完成“七大计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教育教学提质计划,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高标准建设本科专业体系。把握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统筹布局,优化结构,实施“关停并转增”动态调整,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本科专业体系,将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 55 个左右,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2-3 个。继续坚持以工学为主体,师范和医学为两翼,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定位,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工医农文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力争 10-15 个本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建立健全周期性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建设投入绩效评价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本科专业学分不得超过国控标准的 5%。

高质量建设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按照通专融合、能力导向的培养目标,拓展通识课程,优化学科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 2-3 门。加强教材建设,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新形态教材开发和优质教材编写,推进教材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 3-5 部。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新模式,建设创新性、智慧型教学环境,建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个人团队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知识考核与能力培养并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学业考试信度与效度。

系统化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督教、评管、促学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落实专业负责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责任制。完善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加强质量评估,建立健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和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创新研究生奖助体系和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全方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巩固和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构建融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自主学习、指导帮扶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进实践教学,切实加强现有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产业学院建设,确保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适应新高考改革,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 二 ) 实施科学研究创新计划,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对标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要求,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和社会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错位竞争,做强工学学科,做精师范教育和医学学科,做优人文社会学科。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建设 1-2 个学科,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培育支持 8 个左右学科达到省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 3-5 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新增 5-8 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新突破。坚持以创新平台为纽带,促进学科、人才、平台、项目等资源向创新链集聚,实现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科技创新紧密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改革科技创新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加强智库建设。强化文献信息资源库建设。推进学术期刊建设。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坚持成果导向、贡献导向、创新导向,不断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和考核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潜心学术科研,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战略中。加强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尊重学科差异,注重学术公平,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充分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和优化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环境,让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更有前途、更有地位、更有用武之地。

提高服务社会贡献力。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湖南“百千万”工程和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加强高质量、高价值技术成果的布局、挖掘、培育,进一步夯实服务社会的源头支撑。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服务从被动应答型向主动出击型转变。重点选择一批基础好、积极性高的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一个理念、一张蓝图、一个方向、一支团队持之以恒做下去,做出品牌和影响力,形成“做强一个、搞活一方、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的激励制度和评价机制,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览馆,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服务社会贡献力提供有力保障。

(三)实施人才队伍引育计划,打造人才队伍高地

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坚持以德为先,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突出教书育人使命,规范教师育人准则和师德监督机制。坚持以教学为要、以学问为主、以育人为本,在教学和科研中,大力倡导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育人与治学上,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加大教师发展机制和平台建设力度。构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破除“五唯”,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职称和职级晋升及业务提升的综合考评新机制。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健全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机制。建好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力度。

加大人才引育管用力度。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压实二级学院工作责任,完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工作机制。完善以“资峰学者”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四个层次为主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按照定方向、定任务、定目标原则,引导高层次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集群,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团队。深化科技创新团队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四)实施综合改革攻坚计划,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推动。学校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实施“三三六”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扫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健全现代大学

(下转第 4 版)

(上转第 3 版)制度体系、夯实现代大学运行体系。成立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学校事业更好发展,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优化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以《邵阳学院章程》建设为核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完善学术委员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学校决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保障师生员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实施“小机关、大学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落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责任。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深化机构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干部人事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科研体制机制、绩效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机制等改革,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完善中层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加强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治理能力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学校治理效能。

夯实现代大学运行体系。健全规章、职责、流程紧密衔接的制度体系,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机制、行政效能监察机制和经济责任审计制,让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完善校友会、理事会等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切实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提升治理运行质量和效率。

( 五 ) 实施全面开放办学计划,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作出邵阳学院贡献。推进与海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2 个。继续完善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模式,稳步发展留学生学历教育,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继续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师生在交流合作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继续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发展,大力实施产学研服务“双百工程”,主动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对接,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传承文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继续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开展多层次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教育。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大力拓展非学历教育培训,铸造 2-3 个精品培训品牌,构建继续教育发展新格局。

( 六 ) 实施文化培根铸魂计划,强化思想文化引领

全面深化“三全育人”。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构建和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整体优化育人工作体系,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资源,扫除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堵点、断点、盲区,强化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激发全员全面参与、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

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弘扬“求真务实、团结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建设校史馆,做好校史陈列,发挥鉴古知今、以史资政、以史育人功能。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讲好邵阳学院故事,让全体师生都能在平等包容、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中张扬个性、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大力培育文化品牌。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继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以“展翼计划”“和园工程”“先锋工程”“校园好声音”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和以“挑战杯”“三下乡”等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培育、巩固和发展好校园文化品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推动学生诚信建设。加强教职工文化建设,推动教职工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创建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

( 七 ) 实施幸福校园创建计划,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建校。坚持解放思想,广开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校园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楼、科技楼等项目建设,完成电气实训楼、基础医学楼建设,利用社会资金建设游泳馆,完成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搬迁至七里坪校区。推进校园提质改造,完成七里坪校区民房拆迁,加强五泉湖治理。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和完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推进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实现信息、图书、仪器设备、平台基地、实验室等开放与共享。加强图书资源建设,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移动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工程”,推动图书馆向知识服务型转型。加快学生活动中心建设。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变“办后勤”为“管后勤”,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切实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强化“医教研”三位一体建设;支持附属第一医院拓展发展空间,支持附属第二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下大力气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实行教职员工在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看病免挂号费。提高教职工体检补助金额,优化体检项目。实施教职工医疗互助,减轻教职工医疗负担。支持全校符合条件的既有住房增设电梯。全面提升学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 更好守护师生身心健康。完善学生多元资助体系,维护学生基本权益。优化离退休老同志服务。积极解决教职工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着力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继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创新校园安全管理,完善校园安保体系,探索实施校园网格化管理模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交通管理。加快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建设。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建立健全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等绿色管理制度。

四、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继续落实政治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以政治建设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探索实施学校中层干部政治建设考察,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等,积极引导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校友会、理事会、离退休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他们在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学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全校各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系列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唱响主旋律,坚守主阵地,凝聚正能量,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学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巩固党支部“五化”建设成果,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融入本部门本单位主责主业,防止重形不重效、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继续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把握党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培训,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过硬、对党忠诚。着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进一步优化干部能力结构。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结果运用,树立重实干、重实效、重担当的鲜明导向,保护干部敢干事、想担当的闯劲,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自觉。坚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不断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制度。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创新干部培养体系,完善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机制,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提升干部素质能力。

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同师生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师生观念和师生感情,凡是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师生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在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严肃执纪问责,进一步强化纪律约束力和制度执行力。配合上级纪委监察机关深化省属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校内巡察制度,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者担当,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营造和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大力推进“清廉校园”建设。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两个大局”的风云激荡,回首学校六十余载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三步走”的美好愿景,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带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